西北农林科技大学:培育“头雁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

IT科技
2024 05-23 00:12:00
分享

通讯员 王婕 谷幸 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

5月19日,高质量“头雁”培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研讨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。这一天,来自全国各地的“头雁”齐飞杨凌,探出路、寻合作、谋发展、促振兴,共同绘制“头雁”发展新蓝图。

培育“头雁”激发内生动力

“乡村要振兴,人才必先行”自2022年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以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累计培育“头雁”3083人,成立“头雁”专家工作站68个,以“头雁”带“群雁”,锻造出一支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“头雁”矩阵,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书写干事创业的“大文章”。

“头雁”培育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。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路亚洲表示,“要培养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市场化的‘头雁’人才,延长培训链条,拓展‘头雁’功能,充分发挥‘头雁’效能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实现‘授人以鱼’到‘授人以渔’的跃升”。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“头雁”培育项目建立了50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师资队伍,编写出涵盖政策与法规、素养与视野、管理与营销三大板块内容的特色教材,实施专题讲授、调研实践等线下教学与“头雁”线上学习平台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式,并建立“回访”机制,面对面“把脉问诊”,帮扶指导,提升“头雁”学员产业发展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,引领和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致富。

来自湖南的“头雁”——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纪邵勤说:“要做有情怀的‘新农人’,发挥‘传帮带’作用,厚植乡村人才‘沃土’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

目前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“321+N”模式,即培育计划按照3个阶段实施、帮扶指导实行“双导师”制、培育效果要求学员完成1份《“头雁”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报告》,着力培育出一支能够“引领一方、带动一片、影响一批”的高素质人才队伍。

引领“群雁”谱写新篇章

在此次研讨会上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发展联盟,这将进一步推进“头雁”之间互联互促、强化“头雁”学员资源共享、增强“头雁”辐射带动能力。

该联盟通过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和产品推广平台,创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“头雁”发展研讨会,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“头雁”电商平台等手段,加强会员之间的合作,实现共同发展、共同提高。

“我将培训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,持续输送给了我们当地的种植企业和农户。”2017年,谭战放弃大城市的工作,回到家乡铜川,成立了宜君县皇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让家乡的优质农特产品借助互联网走出了大山。

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,谭战也不忘“反哺”乡邻。他将自身所学的农业知识,手把手传授给农户。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,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前来“传经送宝”,带领乡邻一同奔向“致富路”。

贵州省仁怀市和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会乾,也是“头雁”培育项目的受益者。2020年,杨会乾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,摇身一变成为了“牛专家”。

“不仅我经常参加‘头雁’培训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‘头雁’导师团也经常来公司作指导,助力公司做大‘牛产业’、做强‘牛经济’。”汇报着自己联农带农的经验,杨会乾自豪感满满。如今,杨会乾带动了21户村民共同发展牛产业,还培养了8名酱香牛养殖产业带头人。

头雁领航群雁随,人才振兴产业兴。目前,已参加完培训的“头雁”按照产业发展带动计划,直接带动了1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500多家初加工企业、600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,形成“头雁”振翅、“雁阵”齐飞的良好局面。

(来源:中国科技网)
The End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,本站仅提供展示,不拥有所有权,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文章、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/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,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